- 王艳巍;徐波;赵世同;
依据工程鉴定结果,结合该住宅楼的工程实际,采用了外加钢筋混凝土柱、增设抗震横墙、圈梁与钢拉杆相组合、对二层局部混凝土墙处裂缝采用封闭修补处理的方案对结构进行了加固,并简要介绍了加固改造的施工过程。
2008年06期 No.56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德轩;
现行的土钉支护安全监控采用"终点控制"的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土钉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安全监测"过程控制"的概念,建立了双曲正切函数的过程曲线,旨在对土钉支护结构施工全过程做到安全有效的监测和控制,并将所建立模型与理正岩土计算软件的结果进行比较,较好地符合计算结果。
2008年06期 No.56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9 ] |[引用频次: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刘祥友;
本文通过分析工程实例,介绍了拉索槽钢施工平台搭设,并在该平台上搭设普通扣件式钢管支撑系统对高层建筑大跨度悬挑梁板的施工方法。该方法通过槽钢平台和钢丝绳拉索,巧妙地把施工荷载和结构自重传到下面两个结构层,分散了荷载,降低施工对结构的影响,有效减小了支撑架的倾角,提高了支撑架的稳定性。该方法对于指导类似工程的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2008年06期 No.56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林远强;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发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层施工的监理过程和方法,重点阐述了材料验收、基层处理、物料喷射及细部处理的监理,结果表明,其保温防水层的质量取得了预期效果。
2008年06期 No.56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焦文;戴招军;易小康;
本文介绍某工程大跨度梁有粘结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技术,分析预应力梁施工中的控制难点和要点,详细阐述预应力施工工艺流程、预应力张拉、张拉控制以及反拱值的测量等,以确保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总体质量。
2008年06期 No.56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杰超;胡伟;宁晓骏;姚盛丹;
刚构桥主梁高跨比的合理选取,是此类桥梁设计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大跨径的连续刚构桥(主跨为220m)主梁的高跨比值进行调整,运用MIDAS/CIVIL软件对整桥进行建模和结构分析,最后得出不同高跨比值下结构的内力分布。经过比较分析,得出主梁高跨比的合理选取范围及建议,对连续刚构桥梁主梁设计参数的合理选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2008年06期 No.56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28 ] |[引用频次:7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郑策;
选取合理的支架结构和合理的支架安装及拆卸方式,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华村立交施工中取得良好效果。
2008年06期 No.56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梁忠周;
结合遂渝线无碴轨道试验段三个典型过渡段,介绍了过渡段设置的目的、原则、结构形式、构造特点和技术标准、要求,重点阐述了无碴轨道过渡段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措施。
2008年06期 No.56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林远华;
钻孔桩施工因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成熟的施工工艺及较低的造价而备受欢迎。钻孔机械的选择是钻孔桩施工中的一大重要因素,对成孔速度和成孔质量都非常关键。本文以福州某工程钻孔桩施工中所采用的一些钻机类型的实例,对钻机的选型作一简单的介绍,并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原因进行简单的论述。
2008年06期 No.56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157 ] |[引用频次: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陈国福;梅来彬;
依据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设计和现场测试经验,介绍公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手段,主要通过选测项目中的钢筋计监测方法对公路隧道围岩变形对锚杆的力学作用和压力盒监测方法监测围岩对二次衬砌的力学进行探讨。通过对白马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证明了传感器监测方法是一套有效的隧道围岩稳定性监测方法。
2008年06期 No.56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2 ] |[网刊下载次数:0 ]